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发布时间:2025-09-25 16:24:29 | 次浏览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,费若秋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学习,这位曾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击剑运动员,如今脱下战袍,换上校服,开始了在常春藤盟校的求学之旅,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,她坦言这个转变并不轻松,但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。
费若秋的名字在法国击剑界并不陌生,18岁那年,她一举夺得法国青年击剑锦标赛冠军,被誉为"最具潜力的佩剑新星",然而就在运动生涯蒸蒸日上之时,她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——暂别剑坛,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。
"许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赛场,"费若秋轻轻搅动着咖啡,"但我认为这不是离开,而是拓展,击剑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取胜,更是如何思考,我想在另一个领域继续这种思考。"
语言是费若秋面临的第一个障碍,虽然她在法国已经学习了英语,但学术英语的要求完全不同。"最初的两个月,我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,"她回忆道,"不仅要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,还要适应美式学术写作的规范。"
她的导师、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艾伦·金斯伯格表示:"费若秋展现出了与在赛场上同样的韧性和专注力,她从不在困难面前退缩,这种品质在学术研究中同样珍贵。"
尽管已经成为全职学生,费若秋并没有完全放弃击剑,她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击剑俱乐部,每周保持三次训练。"运动是我的根,我不能完全切断与它的联系,"她说,"而且训练帮助我保持头脑清醒,反而提高了学习效率。"
这种平衡并不容易维持,上学期期末,她同时面临三篇论文和一场重要比赛。"那是我最艰难的时刻,"费若秋坦言,"但我学会了合理规划时间,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,这种能力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将大有裨益。"
从法国到美国,从运动员到学生,费若秋经历着双重文化适应。"法国和美国的教育体系很不一样,"她比较道,"法国更注重理论深度,而美国则强调跨学科交流和课堂互动。"
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击剑领域。"法国的击剑传统悠久,更注重形式和技巧;美国的击剑则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,我能从两种文化中汲取营养,这是一种特权。"
当被问及身份认同时,费若秋思考片刻后说:"我既是法国人,也是世界公民,击剑让我懂得了跨越国界的精神交流,现在学习文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感共鸣。"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她打算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,研究方向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哲学。"那时正是击剑从实战技能向艺术形式转变的时期,"她解释道,"我想探索这一转变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意义。"
长远来看,她希望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,或许在外交领域工作,或许从事国际教育。"击剑曾经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,现在文学成为了新的媒介,本质上,我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——搭建理解的桥梁。"
作为一名成功转型的运动员,费若秋对正在考虑类似道路的年轻人提出了建议:"不要将自己局限在一个身份里,运动生涯给予我们的纪律性、抗压能力和战略思维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,关键是找到连接两种热情的桥梁。"
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:"运动生涯可能有期限,但知识会伴随你一生,我现在24岁,可能比其他同学年长一些,但这意味着我带着更多人生经验来到课堂,这何尝不是一种优势?"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,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、转型和成长的故事,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哥特式建筑中,她继续着自己的旅程,用手中的笔代替了剑,但依旧保持着那份锐意进取的精神。
正如她所说:"击剑是在瞬间做出正确决策的艺术,学术研究则是在长时间思考后得出结论的科学,二者都需要专注、纪律和创造力,我只不过是将一种热情转化为了另一种形式。"
在离开图书馆时,夕阳透过彩绘玻璃窗,在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,费若秋背起书包,向我们告别后走向下一堂课,她的步伐依旧保持着运动员的轻盈与力量,但眼中多了学者特有的沉思与好奇,这条求学之路才刚刚开始,而她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所有挑战。